自2017年延慶與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建立結對幫扶關系以來,延興兩地精誠協作、共同奮戰,在攜手奔小康的路上結下了深厚友誼,也為進入新發展階段,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奠定了堅實基礎。2021年,延慶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與興和縣勠力同心、深化協作,實現了延興結對協作“十四五”規劃穩開局、起好步,兩地結對協作碩果累累。
支持京蒙資金6689.7萬元,較去年增長28.5%。
在鞏固幫扶成果基礎上,大幅提升了資金支持力度,支持京蒙資金6689.7萬元,較去年增長28.5%,籌劃實施市區兩級項目22個,將督導責任落實到各部門、街鄉和掛職干部團隊,參與項目全過程管理。同時,還深挖各類資源,廣泛動員社會參與,積極開展“萬企興萬村”“互聯網+社會幫扶”,動員社會力量捐款捐物1399.8萬元。
堅持扶智幫扶,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和就業能力
延慶加大與興和縣的勞務協作,為其提供多種就業機會,組織開展延慶-興和“春風行動”、直播帶崗、京蒙協作等線上網絡專場招聘活動15場,提供崗位13386個次。持續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聯合興和縣采取“崗位+技能+農村勞動力”培訓模式,開發線上線下電焊工、保潔員等培訓課程;組織手工編織技術、抖音直播營銷等勞動技能培訓893人次,幫助567人穩崗就業。通過開發公益崗位、支持扶貧車間、引導企業投資,給予縣內靈活就業人員務工獎勵等方式,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全年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2457人。
持續拓展消費幫扶,助力興和農民增收
出資60萬元京蒙消費幫扶專項引導資金,補貼進京銷售的各企業和合作社,延慶區政府另出資30萬元扶持消費幫扶雙創分中心為烏蘭察布市提供無償運營服務,在沃爾瑪、首農食中心設立銷售專區(專柜)、專館,搭建線上線下銷售平臺,推動興和縣農副產品銷售。幫助興和培育綠色農產品,累計完成“三品一標”認證企業5家、產品18個,產地認證面積38.5萬畝,“興和蕎麥”“興和小米”“興和燕麥粉”“興和胡麻油”等品牌入圍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目前,通過各種渠道采購銷售興和縣農副產品2107萬元,在助力興和農民增收的同時,也豐富了首都人民的“菜籃子”。
產業協作優勢互補,推動興延兩地資源共享、錯位發展
延慶借助啟迪之星招商平臺、中關村e谷平臺,引導符合興和縣產業定位的8家企業落地興和縣,投資1.55億元。中關村延慶園深化與興和縣興旺角工業園區合作,推進兩地園區資源共享、產業對接,“京蒙協作延興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已落地掛牌。結對部門、街鄉鎮、國企等出資400余萬元,幫助興和縣結對村發展母牛銀行、母羊銀行、蔬菜種植大棚、盆花種植等特色產業,促使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在旅游協作方面,延慶區借助推進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契機和高端民宿產業發展優勢,多次邀請興和縣領導及相關部門參與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系列活動,利用長城、世園、冬奧“三張”金名片,開發多條“延慶+”精品綠色路線。幫助培訓民宿產業管理人才,引薦籌資1500萬元援建興和縣大坡底村“百美村宿”項目,助力發展民宿旅游產業。
深化人才交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延慶擇優選派3名干部到興和縣掛職,34名各領域技術人員到興和縣開展援助服務。通過組團式教育幫扶,8所結對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幫扶活動43次,線上培訓興和縣23名教師;掛職醫生帶教97人、開辦講座23次、門診接診219人、手術200臺;同時為興和縣派來的教師、醫生安排到合適的崗位鍛煉學習。運用“互聯網+培訓”方式,聯合興和縣開展干部培訓近3000人,利用京蒙協作資金組織100名干部培訓。同時,全面啟動鄉村振興示范建設。首批選取基礎條件較好的9個行政村,協助實施鄉村振興示范鎮(村)建設。在區級對接、部門鄉鎮對接、村村結對等不同層面,輸送延慶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農村地區良好人居環境經驗,助力興和縣示范鎮(村)發展特色產業,努力探索實踐“打造可示范、可推廣鄉村振興的北京模式”。
下一步,延慶區將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基礎上,全方位深化興延兩地結對合作,堅持錯位發展、協同發展,共享發展機遇,特別是在謀劃冬奧遺產利用上做文章,圍繞打造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聯合聚焦優質要素,合力打造研產銷區域產業鏈,推動興和“兩園兩區”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促進延興協作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